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37|回复: 0

万里黄河第一坝,三门峡大坝,口碑为何如此两极分化?

[复制链接]

签到天数: 23 天

[LV.4]偶尔看看III

4万

主题

4287

回帖

12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UID
2
威望
5
贡献
5
货币
31346
在线时间
4966 小时
注册时间
2020-2-3
最后登录
2025-5-14
发表于 2024-9-8 19:56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我国有近10万座大坝,其中有一个饱受争议,当地的人称它为“永远的丰碑”,而上游的人却痛骂专家认为不应该修这座大坝。这座大坝就是著名的“三门峡大坝”,也是万里黄河第一坝。
三门峡大坝是在河南三门峡境内,是陕西省的下游,这座大坝自建成起,起到了显著的作用。
但每年都会有人言辞激烈,认为三门峡大坝是黄河夏季洪涝频发的罪魁祸首,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?是什么原因让三门峡大坝口碑如此两极化?
为什么要修建大坝?
三门峡大坝是在黄河主干流域修建的,河南是黄河流经的重要省份,在河南境内有两个大型的黄河主干水库大坝,一个是位于洛阳孟津的小浪底大坝,还有一个就是三门峡大坝了。
熟知地理历史知识的朋友们知道,我国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频发,黄河的流经区域地势气候复杂,翻开史书,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里,记录在册的黄河重大洪灾就有1593次。
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严重的洪涝灾害,我国对于黄河的治理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。
“大禹治水”的神话故事,大家一定都听过,夏朝的君王大禹治理水患,厥功至伟,其事迹被编为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在上古时期,原始部落的人在黄河水开始泛滥时,会选择搬迁到丘陵上居住。进入农耕文明后,肥沃的冲积平原能使庄稼长得好,但是在每年汛期到来时,给百姓带来的灾害也是非常大的。
当时主要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是堵塞,但是均以失败告终,后来大禹提出:“治理水患,易疏不易堵”,将洪水引到地势更低的地方去,取得了暂时性的成功。
但是黄河之所以称为“黄”河,是因为其10斤水里,8斤都是沙子,长年累月下来,河床被这些泥沙抬高,形成更加危险的地上河,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更大的威胁。
宋代时期的黄河水患尤为严重,在北宋时期更是倾半国财力去治理黄河,但是效果不佳,黄河两岸的百姓迁徙次数创了最高纪录。
黄河两岸百姓的迁徙到明朝才结束,明代嘉庆末年,黄河水患严重,百姓苦不堪言,张居正举荐贤人潘季驯来治理黄河水患,潘氏提出“束水清沙”策略,改善河道走势,清理堆积的淤沙,颇有成效。
到了清朝末年,朝廷腐败,黄河水患频发,但是也出了治水的能臣。历史上黄河流域的百姓,得益于黄河的滋养,也受到了黄河水患的伤害,福兮祸兮。
这么看来,黄河水患更多是泥沙淤积造成的,那么泥沙是从哪里来的?黄河水不是一开始就是黄的,在河流路过黄土高原以前,河水非常的清澈。
所以中下游区域堆积的淤沙都来自于黄土高原,河水裹挟着泥沙途经第一个拐角,这个拐角就位于三门峡,所以这就是在三门峡修建大坝的原因吗?
为什么选择在三门峡修建大坝?
三门峡这个名字,充满了神话色彩,相传大禹治水时期,黄河水到了这里被堵,大禹将大山劈开,劈开的大山形成了“鬼门、神门、人门”三道峡谷,湍急的河水得以流淌。
这三个峡谷从取名上也能看出,此河段有多么的凶险,虽然凶险,但此处又是绕不开古时漕运绕不开的要点。
隋唐时期,都城都定于长安,关中地区沃野千里,但是当时产能低,还是需要从江南地区拉来粮食,那个时候走陆运要经过凶险的崤函古道,陆运的效率相较于水运要低很多,所以黄河漕运承担了当时大部分的货物运输。
三门峡所处的位置是古时黄河漕运的关键位置,稍有不慎船毁人亡,让历代王朝统治者都十分的头痛,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工金钱修栈道,曲线围攻这一难题,有成效,但不多。
后来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迁移,曾经繁忙的黄河漕运,逐渐被长江取代。
黄河的航运能力比不上长江,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少沙多,而沙多的情况,带来的后果於堵河道,造成水患。
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黄河被称为“害河”,三门峡是黄河的咽喉部位,这个地方通了,自然就一通百通了。
建国后,黄河的治理被作为重点项目,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里,唯一一个重点水利项目。项目开始后,项目专家从兰州沿着黄河的走势到入海口,历经2万里,花费了4个月的时间,一致认为三门峡是最好的建坝地址。
从1957年动工直到1960年建设完成,三门峡大坝开始投入使用,践行着岁岁安澜的使命运,截至到2023年,三门峡大坝抵御了6次每秒超过1万立方米的大洪峰和6次凌汛。
为何口碑两极分化?
三门峡大坝功勋累累,为什么位于上游的人苦不堪言,导致三门峡大坝口碑两极分化?
其实修建的每一个大坝都有利有弊,在高中的地理知识上,我们也学到过,修建大坝常见的弊端有:对人文环境的破坏,生态的影响,地质灾害风险等,这些都是潜在风险,在设计建设时,是需要考虑的。
在修建大坝时,为了使蓄水量达到最大,将很多地方炸了,包括一些区域的古城也给这座大坝腾了位置。
在建成后,因为黄沙在水库淤积,实际存水并不能达到规划时那么大,导致水位高于安全线,造成上游的支流渭河发生倒灌。
下游是不闹水灾了,全转移到上游了,虽然后来采取了措施,降了水位,蓄水量减少,这么回过头看,发现一些古迹没有必要毁损,这让人十分的遗憾。
三门峡大坝在出现泥沙堆积问题后,先后进行了两次的改进,改善了排沙的短板,倒灌问题得到解决。
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,很多人都有质疑,三门峡水坝是不是没有作用了?
水坝水库的作用其实有很多,防洪只是其中一条,它还有为农业提供灌溉、水力发电等,而且水库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,三门峡大坝、小浪底大坝等在互相配合后,可以将防洪的标准提升到千年一遇。
黄河在三门峡上游区域呈现“几”字型,凌汛现象就是这样的河流走势造成的,所谓的凌汛就是,低纬度的河水流向高纬度地区,而高维度的河流还处于结冰状态,河水流的没有那么快,这就会出现凌汛,三门峡大坝通过对河道结冰前后蓄水量的控制,改善了下游地区被凌汛威胁的现状。
同时,因为处于北方,雨水并不是很充足,得益于三门峡大坝的修建,该地区4000亩的农田得到了灌溉。
三门峡市有一个别名,叫做天鹅城,每年的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寒冷的西伯利亚到这里来过冬,这也是因为三门峡大坝对当地气候的调节,发挥的重要作用。
三门峡大坝,现在存在的意义,并不仅仅是这些表面上的作用,更多的是一张名片,一种精神。
三门峡大坝不仅仅是万里黄河上的第一座大坝,更是建国后修建的第一个大坝,从大坝建设初期到结束,有大批的工作者为之奋斗。
因为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坝,没有经验参考,特别是在苏联撤走专家后,工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。但是工程师们自力更生,攻克难关,研发核心技术。
终于,在1960年年底,三门峡大坝建设成功。这是建国以来,最大、最复杂、水平最高的水利工程,是中华儿女面对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写照。
现在的三门峡大坝已经被列为3A景区,河坝上的几个大字“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”,道尽了几千年来人民的心愿。
近两年来,有很多网友都发现黄河的水不黄了。曾经黄浪滔天,气势如虹的壶口瀑布,现如今水质清澈,在阳光下还能看到彩虹。这离不开几十年如一日的黄河治理工作人员们的努力。
不少人驱车到黄河边露营,猛然发现,今年的河水清澈湛蓝,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般模样,河边有很多游客都在感叹,现在的黄河已经不是之前的黄河了。
黄河,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河流,如今在各方的努力下,修复了伤痕,平复了情绪,它的流域两岸现如今焕然一新,生机勃勃。


哎...今天够累的,签到来了1...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百素网 ( 苏ICP备2023043753号-1|苏公网安备32108802010806号 )

GMT+8, 2025-5-15 01:0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